青翠茶山连绵起伏,特色果林飘香迎客。在湖北省竹溪县城东部的“茶乡”水坪镇,水坪法庭安身其中。该法庭辖水坪、县河两个乡镇67个行政村,辖区人口8万,年均受案数量300余件,结案率保持在99%以上。
竹溪法院水坪法庭主动延伸司法职能,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自觉融入党委领导的诉源治理大格局,让“枫”起于“水坪”之末,戈止于“合和”之间。近两年,该法庭诉前预防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新收案件数量呈逐年下降态势。
自治为基,解纷“零成本”
水坪镇向家汇村有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地方——竹溪桃花岛(夯土小镇)水利风景区,景区河流水势曲折蜿蜒,簇拥着名为桃花岛的半岛,岛上色彩斑斓,风景秀丽,熙熙攘攘的游客慕名而来。近几年,乡村振兴的歌谣越唱越响亮,桃花岛的发展也越来越好。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矛盾纠纷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作为司法为民的基层堡垒,水坪法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力量解决乡村社会纠纷,逐步形成协商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
“感谢人民法院,替我们老百姓排忧解难。”刚刚达成诉前调解协议的当事人老王,紧紧握住法官丁友才的手,不断表达着感激之情。
这次土地确权案件的双方当事人本是叔嫂关系,11年前双方达成口头协议,原告老王将位于水坪镇向家汇村的三间一偏房,包括猪圈、牛圈、厕所,作价4000元“卖给”了自己的嫂子,因被告并不是本村人,故一直无法取得土地权使用证。后来因修建“桃花岛”涉及征收拆迁,该房屋在拆迁规划内,双方对拆迁款的归属产生了矛盾。随着时间推移,双方矛盾愈演愈烈,期间,老王还为此多次信访。
妥善处置涉农村宅基地纠纷,不仅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还关乎着社会和谐稳定。在辖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水坪法庭针对该案启动“法庭+”联调联动机制,与村两委、土地部门紧密协作,聚集合力。通过“背靠背”分别交流,“面对面”释法析理,最终形成了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调解方案,终结了两家多年的纷争,也修复了难能可贵的亲情。
法治为本,普法“零距离”
类似的宅基地买卖纠纷在水坪镇这样一个乡土文化深厚,人口流动性大的乡镇屡见不鲜。水坪法庭深刻领悟“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内涵,以“司法为民”为己任,创新“户院普法”就地解纷新模式。
在村子里,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法官和老百姓们围坐在一起,“一笔一人一条幅”,大家说说笑笑,面对面唠起了嗑,开起了院坝会。
“宅基地是国家给咱们老百姓的福利,宅基地使用权是咱们村村民享有的权利,非本村村民不能买卖。”法官用平实易懂的话语,向在场的群众讲述宅基地的特殊性、重要性。
这样“接地气”的司法服务,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法庭的法官经常来给大家说说法律讲讲情理,平时大家遇到问题心里大概都有个数,矛盾也比较好化解。”村民刘某某说到。
除了土地纠纷,水坪法庭还就常见的机动车交通事故纠纷、邻里纠纷、电信诈骗、养老诈骗等案件类型,积极开展送法“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景区”等普法宣传活动20余次。面对群众的咨询,法官都会耐心地答疑解惑,让群众们难可解、理可辩、情可抒,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德治为先,倡导“零诉讼”
基层民众法治观念不强,法律信仰缺失,法律权威意识不足等是严重制约农村法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坪法庭积极深入辖区乡村,指导支持村级组织结合辖区实际成立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合法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通过担任顾问、列席会议、设立联络点、结对帮扶等方式加强与村“两委”及其他村民自治组织的沟通联系,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法官说的话村民们更愿意相信,现在大家也都养成了遇事找法的好习惯。”村干部对法庭的服务赞不绝口。
近年来,水坪法庭坚持贴近基层群众,延伸审判职能,巡回办案230余起,在调处民间矛盾、制定自治章程、起草村规民约等方面主动提供咨询和指导,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2022年10月,水坪镇柳树片区巡回审判点正式挂牌,水坪法庭为民服务的距离更近了一步。
“现在有了巡回审判点,不用到法庭也能找到法官,更加方便了。”该片区负责人高兴地说。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竹溪法院水坪法庭将继续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以做深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主题,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前移司法服务,力求“和合无讼”,让调解这个“东方之花”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来源/竹溪法院 文、图/何煜姣、包思泉